如今,汽車已成為大家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。國內汽車保有量近1.6億輛,據交通管理部門統計,中國每年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傷亡人數超20萬人。
那么,古代沒有汽車,會發生交通事故嗎?是的,在中國古代,也會發生交通事故,政府還頒布了交通法來保障出行安全。
先猜個謎語:“古代交通事故”,打一成語。謎底是人仰馬翻!

唐朝國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,人口過百萬,交通管制肯定是當時朝廷要抓的一項重要事務。
按照《唐律》規定,在沒有任何公私緣故的情況下,在街道和巷子的人群中,快速駕馬或者駕馬車的,事主將處以用竹板或者荊條打50次脊背的處罰,唐太宗聽說脊背是人的經脈聚集處,因此大發慈悲,改為打屁股。
如果出現嚴重交通事故,造成人員傷亡,就對照斗毆殺傷人的罪行減一等處理。當然,對于交通事故性質輕重的衡量,也是有量化處理的。而因為以下緣故在人群中快速駕馬的可以免于處理:公文傳遞、朝廷命令發布、有病求醫,急于追人。如果因此造成人員傷亡的,交錢贖罪,即罰款。
有粉絲就會問了,那是不是也有扣分、罰款?還真是這么回事。
秦朝時期的《除吏律》規定:“御人”(即駕駛員)技術四次不過關,撤銷駕駛資格,罰四年徭役并處罰金,F在違章的話一般是罰一百,扣三分,一年十二分,也是差不多四次,說明現在跟秦朝差不多。
到了漢代,道路交通運輸管理更重法制,不僅法律條文明確具體,而且執法極嚴,即使皇親國戚、達官權貴,違犯法規也照章懲罰。
說到面子,古人出行,還講究排場,一般老百姓是不能騎馬的,騎馬的必須是有官位在身的人。轎子出行也有很多規定,不能越制。比如,清朝廷規定,只有官轎才能有起拱轎頂,民間花轎、市轎不準起拱,只能平頂;只準官轎外罩綠呢,一品文官至七品縣官坐四人抬綠呢大轎,親王、郡王乘八人抬大轎,皇帝、太后乘二十四人抬大轎。
清朝最富麗堂皇的轎子是慈禧太后的“鑾輿”,它以上等紫檀木為架,以黃金裝飾轎頂,外罩杏黃色貢緞,上繡九條盤龍,以翡翠為蓮花踏腳,出行時,由二十四名身材一般高、年紀一樣大的太監抬著,以顯示慈禧太后至高至尊的等級地位。
官員的隊伍一般還配有儀仗隊,歷代除朝廷命官外,庶民絕無使用儀仗隊的資格,皇家馬車即使經濟富有、略有地位的庶民出行,馬車也只能讓一兩個仆役隨行,而且不能喝道或令一人騎馬在前充當“引馬”。